俄乌与巴以冲突,为统一台湾提供了无需登陆的低成本作战方案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俄军频繁实施远程精准打击。

刚开始,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时,俄军的作战方式还比较传统,显得有些粗糙。他们在战场上用的巡航导弹数量不多,频繁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。不过,随着战争的推进,俄军逐渐调整了战术,更加依赖于远程精准打击来达成军事目标。

近年来,俄罗斯空天军频频派出图-160轰炸机、苏-34、苏-24战斗轰炸机以及苏-30战斗机,搭载着多种精确制导武器,比如KM-38格罗姆空地导弹、KH-101和KH-69巡航导弹。这些装备的性能真心不错,能在离目标几百甚至几千公里的地方进行打击,破坏力也是非常显著的。

对付俄罗斯军队的远程精准打击,乌克兰军队可没闲着。自从得到了西方的军事支持后,乌军开始广泛使用M142“海马斯”多管火箭炮、AGM-84“鱼叉”反舰导弹,还有“风暴阴影”巡航导弹等高端武器,频繁打击俄军的指挥中心、弹药库和港口等重要目标,效果相当不错。

分析俄乌战场上双方的激烈碰撞,咱们不难看出,防区外的精准打击如今成了现代战争的一大亮点。这种战斗方式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武器的平台风险,还能精确摧毁敌方的关键目标,真是一举多得。不过,这样一来,对作战武器的性能、数量,还有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。

导弹远程突袭成惯常手段

中东地区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,其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恩怨就更是拖了很久。最近,随着双方军事力量的提升,防区外的精准打击在巴以冲突中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。尤其是在这轮新战事中,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,都经常动用远程武器对对手展开精准打击,真是形成了新型的战争模式。

2024年4月,伊朗对以色列发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导弹攻击,几乎调动了国内大部分远程火力。根据以色列的统计,短短几小时内,伊朗发射了至少上百枚各式导弹,像“流星”、“法特赫”等先进型号纷纷上阵。

尽管以军拦截了大部分导弹,但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,对以色列南部的几个城镇和军事基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。这次事件显示,现在的中东战场上,双方靠远程精准打击互相较量,已经成为一种常态。

防区外的精准攻击在巴以冲突中被广泛使用,成为了双方较量的重要武器。以色列在空中优势明显的情况下,充分发挥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强大威力,频繁对巴勒斯坦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,赢得了显著成果。

伊朗的支持下,真主党等组织如今也拥有了一定的远程火力。他们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和独特的战术,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以色列军队的行动。由此可见,现代中东战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身对抗,防区外的远程精确打击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关键。这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,显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台海战云密布

从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中获得的经验来看,防区外的精确打击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趋势。眼下,台海局势愈发紧张,这种作战方式无疑为解放军收复台湾提供了新思路。如果两岸真的发生全面冲突,解放军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,有效地打击并瘫痪“台军”的重要军事设施,而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,这样能够为最终解放台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。

如果台海冲突一旦全面爆发,解放军可以选择在台岛周围的海空域建立一个“火力圈”,并灵活运用上述远程精准打击武器,持续削弱,甚至瘫痪“台军”的作战能力。面对如此密集和精准的攻击,即便“台军”拥有“爱国者”、“天弓”等先进的防空导弹,恐怕也很难有效抵挡。届时,台湾的机场、港口、指挥中心、预警雷达这些关键军事设施,都将成为解放军优先打击的目标。

台湾的地形比较小,而且多是沿海平原,所以军备设施布置得相对集中而且暴露,这给了解放军的精准打击创造了很大的便利。拿台北松山机场来说,这可是台空军的主要基地,还兼作“总统府”的专用机场。如果解放军采取饱和攻击的方式,想办法把跑道、机库等设施摧毁,那就相当于切断了台军的空中力量,同时也会对台当局的指挥调度产生很大影响。

从俄乌冲突到巴以战争的实际情况来看,防区外的精准打击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趋势。对于中国来说,在台海日益紧张的军事形势下,这些经验无疑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。只要解放军能够合理统筹兵力,充分利用手中的远程精准打击武器,并将其融入作战体系,就能在局部地区形成威慑,进而对更大范围的战局产生影响。

无人机大显身手

看看最近的俄乌冲突和巴以战事,除了防区外的精确打击战术外,无人机的频繁使用也成为了各方较量的重要工具。其实,无人机早在上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和反恐行动中就已经开始露脸,但在现在的局部战争中,它的战术运用真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和范围,给战斗形态带来了全新的变化。

根据参战双方使用的无人机种类和功能,可以大致分成几类:首先,小型侦察无人机,主要用来前线侦查、搜集情报和指示炮火,比如俄军的“奥尔兰-10”和乌军的RQ-20“犰狳”;接下来是攻击型无人机,这类无人机能携带轻型弹药打击敌对目标,如土耳其的“拜拉克塔TB-2”和伊朗的“飞鹰-136”;再来是自杀式无人机,它们采用蜂群战术进行饱和攻击,比如俄军的“盘式”和胡塞武装的“恶魔三角”;最后是大型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,具备战场感知和对地攻击的能力,例如以军的“苍鹭”和美军的MQ-9“死神”。

在俄乌战场上,乌军充分发挥土耳其制造的TB-2无人机的优势,多次成功打击俄军的装甲车和防空系统,真是给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,TB-2一度成了乌克兰的“国民英雄”。记得6月初,那架TB-2甚至飞进了俄罗斯的腹地,袭击了库尔斯克的一处军事设施,令俄军完全没反应过来。针对这种情况,俄军也不得不加大力度加强防空,同时开始广泛使用寿命更长、隐身性更出色的“奥尔兰-10”来进行反击,结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。

自从2019年胡塞武装动用无人机攻击沙特的石油设施之后,伊朗和以沙特、美国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在也门展开了几轮“遥控空战”。双方都出动了数十架无人机,在也门的天空中你来我往,互相追击,战斗的激烈程度完全不遑于传统的空战。到了2022年,美军更是派出了RQ-4“全球鹰”,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滞空监视,这可把伊朗惹得不轻,强烈表示不满并进行了外交抗议。

对于各国军队来说,俄乌冲突和中东战事简直就是无人机战术的绝佳试验场。大量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,现代战争已经跨入了“无人机时代”,无人作战体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成败。一方面,无人机以其低成本、少损失、灵活机动等优点,在侦察、打击、欺骗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已经成为小打大、弱胜强的利器;另一方面,怎么应对敌方无人机带来的新威胁,建立健全的反制体系,也让各国军队感到压力重重。

近年来,无人机技术在咱们中国可谓是突飞猛进,Wing Loong-2、CH-5等多款武装无人机已经顺利打入海外市场,得到了不少用户的一致好评。不过,从俄乌冲突和中东战事的实际经验来看,在未来可能的台海战争中,无人机战术还有很多潜力可供挖掘。解放军真可以借鉴各方的经验,研发多样化的无人作战平台,并且将它们与防区外打击、电子战、网络战等手段紧密结合,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体系作战能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台海这个兵家重地掌握制胜的关键。

俄乌和巴以的冲突给咱们中国统一台湾带来了新的低成本战法,完全不需要登岛。通过防区外的精准打击和无人机的灵活运用,解放军完全有机会在不需要上岸的情况下,就能战胜“台军”,实现最终的胜利。